为深化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专业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建筑与艺术学院近期组织2022级城乡规划与2023级城市设计专业共91名学生,开展了为期5天的苏沪两地城市综合调查研究活动。本次调研紧密围绕“地点—场所—场景”的文化脉络展开,通过系统性实践教学与实地探索,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学生先后深入苏州拙政园、金鸡湖城市片区、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乌镇西栅及上海陆家嘴黄浦江沿线等代表性区域,通过测绘工具、行为记录法、功能混合度分析图绘制、时间切片观测法等专业方法,系统解析古典园林空间组织逻辑、产城融合机制、历史街区活化策略及滨水空间效能优化路径。
调研期间,教师团队结合实地场景进行现场教学,针对空间设计逻辑、规划理念及文化脉络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在小组研讨中积极交流观测数据与初步结论,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能力。
每晚回到实习基地后,教师团队组织专题研讨会,针对白天调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解析,引导学生从空间感知、数据采集到设计转译的全流程思考,进一步巩固了调研成果。

通过此次综合调研,学生建立起“现场感知-理论验证-创意生成”的完整学习链条。在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大家借助交互沙盘与VR技术,直观把握古城保护与新城开发的空间关系,形成从政策到形态的系统认知;在拙政园通过量化解析传统造园手法,掌握空间组织逻辑,在金鸡湖片区通过功能制图理解商住协同机制,并在乌镇通过商户访谈与游客动线追踪,探索历史街区保护与商业活力的平衡策略。调研还推动人文情怀与技术理性的融合,学生在陆家嘴滨水区通过数据采集与行为观测,提出骑行道、慢跑道与观景平台的协同策略,展现出基于实证的设计思维与空间优化能力。整体活动构建了从感知到设计转译的学习闭环,为学生成长为具备人文关怀与技术素养的城乡设计师奠定坚实基础。
(图/文:诸子诚,通讯员:建艺学院武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