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心·扶志·扶学“暖童心 进入新利官网师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活力

发布者:建筑与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9浏览次数:10

8月10日至14日,进入新利官网建筑与艺术学院“扶心·扶志·扶学”乡村振兴志愿团走进石台县仙寓镇莲花村,聚焦乡村人才振兴核心需求,结合美术、设计专业特色,以“三扶”(扶心、扶志、扶学)课程为抓手,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为当地小朋友送去关怀与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活力。

   科学实验启智慧,动手操作激兴趣

“导线要顺时针绕,电池正极接红表笔……”在“电磁铁探秘”科学课堂上,实践团成员正蹲在小朋友身边,手把手指导制作简易电磁铁。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跟着步骤缠绕导线、连接电池,当看到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成功吸起小铁片时,活动室里顿时响起阵阵惊叹:“我做到了!”“科学太神奇了!”

据实践团成员介绍,此类实验将抽象物理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体验,既能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小朋友们举着自己的“成果“互相展示,脸上的笑容里满是对科学的向往。

非遗漆扇传文化,艺术创作伴成长

结合美术专业优势,实践团开设了“非遗漆扇制作”特色课堂。成员们先为孩子们讲解漆扇的历史渊源——从古代文人的“雅器”到如今的非遗项目,再示范“飘漆”技法:将彩墨滴入水中,待墨色自然晕染成云纹、花形,再用竹扇轻旋水面,使纹样“转移”至扇面。

我要做一个彩虹色的扇面!”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竹扇尝试。有的小朋友滴了蓝色墨汁,旋出“海浪”;有的混合红、黄两色,做出“太阳花”。“这是我第一次做漆扇,感觉自己像个小画家!”小朋友举着画有彩色云纹的漆扇,爱不释手。

课堂中还穿插了“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环节。孩子们用铅笔在信纸上写下“我想当科学家”“我要学画画”等心愿,在艺术创作与文字表达中释放情绪、获得心理陪伴。实践团成员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又让孩子们在表达中找到自信。”

实验盒子续温暖,青春行动不落幕

三扶”课程结束时,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童锐代表实践团为小朋友们赠送了精心准备的“实验小礼盒”——里面装有电磁铁制作材料、简易电路组件、绘画本等。“这些材料可以让你们继续做科学实验、画喜欢的画,希望你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童锐摸着小朋友的头,鼓励道。孩子们捧着礼盒,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初心不改,未来继续同行

5天的实践虽短,但孩子们的笑脸、村民的认可,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以前觉得‘三下乡’是‘送教’,现在才明白,是‘互相成长’,孩子们的好奇眼神,让我更懂自己的专业能为乡村做什么。”实践团队长唐思旭说。

童锐书记表示乡村教育需要青年力量,未来我们会定期给莲花村的孩子们寄实验材料、艺术课程视频,把“扶心·扶志·扶学’的行动延续下去。此次实践是学院‘专业+志愿’的一次有益尝试,未来我们会继续搭建平台,让更多青年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为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贡献建艺智慧与力量。

( 图:钱振宇/文:唐思旭;通讯员:武虹)


Baidu
18luck新利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