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安徽省科技馆开展 “行走的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活动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10

为打破思政课传统课堂边界,深化思政课“理论+实践”育人改革,将国家科技成就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组教师储娟、张文萱组织23城市管理及24工程管理近120名学生赴安徽省科技馆,以“科技强国、减碳之路、量子探微、天地探秘”为核心主题,开展沉浸式“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让思政教育与科技探索同频共振。

活动中,科技馆讲解员以四大主题为脉络,为师生搭建起“科技认知+价值引领”的双重学习场景。在“科技强国”综合展区,讲解员结合我国自主研发的重大科技装备模型,系统梳理我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历程,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案例,诠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在“减碳之路”专区,通过光伏储能系统动态演示、碳捕捉技术原理互动装置,讲解员详细介绍我国“双碳”战略的实践路径,从工业减排到民生低碳,引导师生思考“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在“量子探微”展区,讲解员以通俗语言拆解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前沿知识,重点讲述安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突破成果,以及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故事,让“科学家精神”具象化;在“天地探秘”展区,从“嫦娥探月”带回的月球土壤样本展示,到“北斗组网”导航功能模拟体验,讲解员将航天工程背后的国家意志、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融入讲解,让师生直观感受“上九天揽月”的民族自信与航天强国的使命担当。

实践过程中,两位老师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实时引导,围绕“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家精神与青年使命担当”“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等话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们通过亲手操作科普设备、观看科技成果纪录片,不仅深化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更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践体验中落地见效。

此次“行走的大思政课”,以科技馆为“活课堂”,将四大科技主题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既让学生领略了国家科技发展的硬核实力,更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践体验中落地生根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打造实践育人新载体的重要举措学院将继续依托社会资源,积极拓展“行走的大思政课”教学新路径,把课堂搬进社会、搬到实践现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有形课堂”走向“无限课堂”,让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更有实践深度与情感温度,切实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丁曹胜,通讯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