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走访企业,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对接产业需求,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她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 题记

校企协同,助力企业技术提升
自任教以来,任高翔深入挖掘并走访多家地方企业,了解行业实际需求,积极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需要,设立专业特色方向,改革培养方案,与20余家企业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双师班”等模式,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00余名,就业率达95%以上。
她经常鼓励同学们多关注学科发展方向,关注社会需求,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当别人在享受假期的时候,她带领学生一起奋斗在企业一线,严寒酷暑从不会阻挡他们学习实践技能的脚步。2020年曾带领17级毕业班10余名同学参加一个农村水环境治理项目,驻点安徽宣城项目现场30天,在此期间,学校的课程也并未耽误,往返于合肥与宣城,即便重感冒,也没有让她停下前进的步伐,她乐于其中,看到这些学生获得了进步,学到了真本领,她觉得一切都值了。在参与项目期间,她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巢湖流域农村污水处理现状与对策研究”、“巢湖周边初期雨水对巢湖水质的影响研究”等研究,为企业水环境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企业人员对学生评价非常高,也非常感谢学校的支持。
此外,她带领专业与通源环境有限公司建立长期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并于2023年成功立项安徽省“进入新利官网绿色环境工程产业学院”项目,任高翔于暑假期间带领29名同学赴通源环境完成专业实习任务,主要分布在污水污泥事业部、工程技术中心等岗位从事运营管理、方案设计、工程施工等工作,通源环境对学生综合评价非常高。在此期间,任高翔与通源环境领导多次对接,了解学生在企业的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关心,哪怕是晚上十一点,只要看到学生的信息,也会积极回复,解答学生的疑问。她积极组织与通源环境开展多次学术研讨会议,邀请企业高工史永宁参与专业课《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讲授,共同研讨“双师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大纲内容,指导教研室教师负责理论部分的讲解,安排企业高工开展案例式课程教学,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案例素材库,编制校本案例集教材,通过学习通建立校企合作在线案例课程,邀请企业高工完成案例项目的讲授及案例微课录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学习库。
课程改革,思政教育记心间
她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利用泛雅平台创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泵与泵站》、《给水排水工程制图》、《水力学实验》混合式课程,其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立项省级教学示范课,开展混合式教学,建立在线资源库,包括微课视频、课程思政资源库、案例教学资源库、设计规范标准资源库等,为学生课余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课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学科发展、学科前沿引入课堂,融入“节约用水”“水环境治理”“农村污水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社会热点,将节能环保等理念融入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该课程服务学生900余人,开展课程活动11万余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曾在超星集团主办的 “安徽省疫期线上教学教师风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课程《水力学实验》中,引入“桔槔”“水碓”“水转大纺车”“京杭大运河”等古人水力学智慧做法,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结合竞赛,指导3名同学在“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指导9名同学在“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
持续关怀,助力长远发展
她热爱岗位,也热爱学生,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利用假期等休息时间带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去企业一线,曾有毕业班学生表示外出实习租房压力较大,又不想放弃学习的好机会,她毫不犹豫地给予经济支持,拿出了6000元给予学生进行房租交纳,帮助学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学生在此期间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在后期的就业中体现出了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即便是工作多年后,学生仍经常跟老师表达出那份感激,并表示老师当年的帮助成就了现在优秀的自己。在学生眼中,这位老师也是一位亲切的姐姐,有困难会帮助,心情低落可以倾诉,人生迷茫的时候还会开导和引路。任高翔常说:“切忌只以分数论英雄,每个分数的背后可能都有一段故事,你要去发现学生的困难,及时与他们谈心。”曾有一位同学曾经因为情感不顺导致上课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她及时关注到了这位同学,那段时间一直跟学生保持交流,鼓励学生用平常心去面对一些挫折,积极面对自己的学习及生活,最终学生走出了阴霾,并表示会重振旗鼓,积极考研。
因热爱而选择,因责任而坚守,她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学生,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多名毕业生已成为公司的骨干,甚至有很多企业会主动找到任老师,表示想长期合作,希望能一直为企业输送这么优秀的人才。
点亮心灯,关注学生特长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本质,不是要把篮子装满,而是要把心灯点亮。任高翔老师常说“作为教师,要当好一个伯乐,有耐心,有智慧,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她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16级的一位学生有写作方面的天赋和兴趣,鼓励其坚持自己的爱好,学生深受鼓舞,这位同学于大学期间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三十余篇,在“全国大学生诗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毕业班那一年,他的毕业设计在任老师组,他在致谢中写道:“从开题报告到图纸的绘制、计算书的编写,到最后的毕业答辩,都离不开任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与指导。
她学识渊博,待人亲和,对我的图纸一次次的提出细致的修改意见,非常感谢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厚的专业修养,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我,望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勇敢的走下去。”学生参加工作后,任老师仍时常关心学生职业发展,这名同学现作为乡镇为企服务岗位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始终以“服务企业、助力发展”为宗旨,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乡镇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他通过建立企业问题台账,实行“清单式”管理,确保企业反映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在工作之余,他时常还会写写文学类的文章,在《人民代表报》、《安徽日报》等刊物发表作品百余篇,曾有文章多次入选中考阅读理解题。他说,时常想起大学的生活,就非常感谢那段被任老师鼓励的时光,他说任老师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可以点亮我的内心,让我做一个自信,阳光的人,即便现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也不会害怕,会鼓励自己,就像当年老师鼓励自己一样。
凝心聚力,帮扶学生就业
三尺讲台之外,她用责任与爱心铺就学生的未来之路。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师者如光,虽微致远,正是她的凝心聚力,托起了无数学子展翅高飞的明天。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她于2025年5月先后走访长春建工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安徽省恒纵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肥仲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并于6月推荐25届给排水专业马胜杰、张天乐两名同学进入合作企业就业,六名同学参与集中实习环节。7月推荐四名同学参加通源新能源公司的集中实习面试,深夜帮助学生细致地修改简历,一次次耐心地指导学生模拟面试环节,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化需求,她用行动诠释了“师者父母心”的深情。马胜杰同学表示,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也很珍惜任老师提供的机会,会认真工作,不辜负老师和学校对自己的栽培,会用实际行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竭诚奉献社会。
当学生退缩时,她伸出了坚定的手。25届给排水专业柯同学家庭特殊,对学习丧失兴趣,消极对待毕业设计,学费滞交。任老师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动员整个教研室教师积极帮助,持续关怀,多次邀请柯同学进办公室谈心,哪怕是午睡、半夜的时候,只要学生需要,会毫不犹豫放下手上的工作,积极交谈,给学生打气,增加毕业设计指导次数,帮助顺利毕业。柯同学表示,对于自己曾经摆烂的态度非常后悔,幸亏遇到了善良的老师们,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已于今年7月份成功入伍,家庭的困难不会打败他,现在的他会积极面对生活,他表示还有一个爱他的奶奶,将来要好好工作,好好对待自己的家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家人都有用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既是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更是对教师的重视和激励。立德树人百年计,春风化雨一生情。任高翔始终秉承初心,砥砺前行,用爱与智慧书写新时代教育的华章,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称号”。
关爱女性,凝聚巾帼力量
她作为学校妇女联合会的副主席,积极参与学校妇联工作,暖心关爱女性群体心理健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4月初,她协助学校妇联积极响应巢湖市妇联关于“首批巢湖市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的招募活动,成功帮助夏雨朦老师成为“巢湖市首批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成员”,并于5月份派遣夏雨朦老师走进黄麓初中开展“家教伴成长 润心护未来”的家庭教育讲座,结合大量生动案例,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服务家长40余人。她关心女大学生成长,于2025年5月,邀请企业女性高级工程师汪锐进校开展“树典型开宣讲”活动,展现女性扎根岗位、服务社会,用奋斗故事书写时代答卷、奋发有为、贡献巾帼智慧的动人风采,旨在激励女大学生敢想敢为敢追梦,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力量。
【任高翔简介】任高翔,中共党员,副教授,毕业于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任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给排水管网系统优化及水环境治理,曾经获得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省高校卓越教学新秀、安徽省疫情线上教学教师风采大赛二等奖,曾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五年年终考核获得优秀个人。
